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行政工作要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3-26浏览次数:2671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全面推进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启航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学校行政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是:聚焦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新发展理念,深化多元共建体制,汇聚各方办学资源,拓展学科领域和办学空间,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激活内生增长动力,创新特色发展路径,传承优良校风,厚植大学精神,笃行以生为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拓展深化合作共建,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1.拓展新的行业共建领域,深化与气象局、海洋局共建内涵;推进大院大所合作,落实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院所的合作协议,拓展与国家气候中心等国家级院所合作关系,实现“一院一所”合作新格局;推动校地合作,实施南京“落地融合”工程,落实无锡有关协议,签署南通等地的合作协议,初步实现校地合作的区域覆盖;重构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与知名企业共建虚拟学院、教学平台、校企联合研究院。

2.拓展新的办学空间,启动应用技术学院选址论证工作,全面建成滨江学院无锡校区一期工程,通过主管部门迁址办学评估验收,实现首批新生入学。

3.拓展地球物理、防灾减灾等新的学科方向,论证成立防灾减灾学院。筹建中国高教学会气象与环境教育分会。

4.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抓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重大专项的推进落实,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契机,推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二、实施引育调减五化工程,引进培养优秀师资

5.持续开展长望英才“校长面对面”和高端人才“全球邀约”活动,推进实施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引进培养具有国内外前沿水平的领军人才5-8人,引进外籍非华裔教师、台湾籍教师20-30人,引进海外背景、名校毕业博士百人以上,实现“国字号”人才总量翻番。

6.启动第二轮绩效薪酬分配体系改革,制定岗位分类管理机制,修订现有分配制度,提高课酬标准,优化教学科研通量计算方法,探索实施职员制改革,建立“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体系,发挥薪酬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动力。

7.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修订校内职称评审制度,促进教师分层分类发展;围绕学科建设需求,重点打造中青年骨干人才团队;持续实施优秀教师出国培训计划,创新激励办法,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8.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完成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制定;研究启动数理、英语、计算机及思政等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和课程考核改革等。

9.完善藕舫学院运行体制机制,提高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加强学科竞赛实验班建设,实现2018年全校学生省部级竞赛获奖2000人次的目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众创空间”、“模创空间”、“电创空间”、“智能工坊”等创客工厂建设。强化双创导师队伍建设,引进社会资源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承办“互联网+”“挑战杯”等省级赛事。

10.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进“三百工程”项目,创新多元合作模式,建设一批适应行业与区域发展需求的精品课程和教材;推进“生源地实习计划”,提高人才培养的业务与岗位适应能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体系建设,拓展可视化录播平台功能和服务范围,建成智慧教室和互动式体验教室。构建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实现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零的突破。

11.实现长望学院独立运行,改革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落实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开展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

12.组织好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推荐与申报工作,深入挖掘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和探索实践,凝练特色优势及标志性成果,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3.全面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确保材料物理和环境工程通过工程专业认证;以大气科学专业为突破点,启动理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四、笃行以生为本理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4.优化招生结构,提高生源质量,试点实施大气科学类、电子信息类等大类招生,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统计人才需求,动态调整、科学布局专业招生计划,开展常态化招生宣传工作。

15.推进实施考研升学提升工程,改善自习条件,加强培训辅导,实现2019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升学率35%,总参加考试率60%

16.推进学生管理精细化、网格化,坚持辅导员听课和周检月报制度,加强学风建设,健全完善学生校长助理等学生参与治校机制,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平台和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各类学生交流与融合。

17.构建多元化就业创业平台,加强就业意识教育和就业实践演练,改进就业市场结构,加大创业项目的指导、扶持与资助力度,提高创业园孵化效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4%,学生满意度95%以上。

18.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建构研究生学生管理体系,充实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奖助政策,强化研究生学科竞赛组织,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五、加大培育激励力度,推动科技重大突破

19.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增长瓶颈,培育组织申报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实现国际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推动工科类国家杰青突破、地学类国家优青持续增长,科研纵向到账经费突破2亿元。

20.修订完善横向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加大横向科研激励,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专利转让率,试点实施科技产业教授制度,实现横向到账经费突破1亿元,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转化。

21.培育申报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实现突破。培育科技重大奖项,力争实现国家级大奖及省部级奖励的突破。

22.实施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选题培育和预研制度,优化人文社科奖励机制,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持续获批,文科经费翻番增长,突破2千万元;推进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产出有影响力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成果。

23.推动军民融合,健全完善军工项目激励机制,增强国防军工科技研发能力,实现军工项目经费突破3千万元。

六、聚焦一流建设目标,深化学科建设内涵

24.落实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聚焦核心任务推进,加强督促检查、绩效考核,确保优秀成绩通过年度检查;新增2esi排名前1%学科;确保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二期项目通过验收,做好三期项目遴选申报。

25.实现新增硕博学位点的全面招生,启动新一轮学位点增列培育工作,推进气象硕士专业学位论证工作,开展学位点动态调整和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

26.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生源基地建设,修订培养方案,改革创新机制,推进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推动优秀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制定实施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七、拓展多元合作路径,汇聚海内外办学资源

27. 拓展海外学习交流渠道,加强与港澳台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实现师生交流互访;培育申报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动各学院对外交流,实现校际交流项目专业全覆盖。

28.进一步优化留学生层次和结构,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欧美地区生源,提高学历生、硕博士研究生比例。新增12门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

29.全面引进雷丁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雷丁学院中英合作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计划,组建国际联合研究院,共同举办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充分发挥20+20联盟”作用,打造全方位合作典范,顺利通过合作办学示范工程中期考核。

30.推动组建全球气象教育联盟,打造南信大气象教育世界品牌,构建气象学科评价国际标准,推动开展全球气象专业认证工作。

八、完善校区规划修编,创造良好办学条件

31.健全完善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及执行机制,实现规划获批。启动校园景观建设两年规划、老校区楼宇改造两年规划。按照“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校园规划布局,完善校舍功能结构,重塑校园发展空间。

32.开工建设文园202122幢学生公寓,新建游泳馆以及大礼堂改扩建工程。论证完善气象科技大楼、3幢学科楼等规划建设方案。推动校地合作工程建设,积极对接江北新区,开工建设校内东西两座地下通道;密切推进老校区“三角地带”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东校区雨污分流工程,完善校园地下管网建设;配合相关部门,推进校内家属区拆迁工作。

33.实施“温暖校园”工程,引进社会力量投资运营,缓解学校投资压力,推进校园集中供暖工程建设,提升师生生活品质。结合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实施校园环境改造,完成尚贤楼、南阶考研教室改造出新,美化修建藕舫园、长望塔公园,镌刻特色文化标识,治理群英河污染,培植东校区银杏大道,打造人文、绿色校园。

九、推进民生保障工程,建设幸福和谐校园

34.深入推进后勤工作改革,提升食宿行等生活服务水准,提供教工早餐服务,对接公共交通系统,优化校内交通车运行线路和班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调增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餐饮补贴、交通补贴;启动新一轮安居工程建设,引进社会优质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合作资源,加快推进附属幼儿园建设,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后顾之忧。

35.加强财务资源集约使用,拓展多元筹资渠道,完善专项资金预算制度,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率,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配置效率;加强内审制度建设,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36.理顺学校经营性资产归口管理和委托管理职责,加强校办企业规范管理与服务,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考核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7.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升级,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效能,实施“互联网+”校务管理服务、基础设施与数据平台建设、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优化文献资源与信息服务体系,打造数字校园“惠生惠师”工程。

38.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危化品和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落实消防标准化管理,提高技防体系建设水平。

十、传承凝练信大精神,繁荣特色校园文化

39.传承担当精神,弘扬使命传统,丰富“三风一训”的历史内涵,梳理凝练特色鲜明、师生认同的“信大精神”,加强校园形象标识建设,规范学校楼宇、道路、场馆命名,深化学校文化内涵,提升社会美誉度。

40.加强校史研究,深入挖掘学校历史脉络,开展校史人物塑像工作,启动校史口述实录工程。提升校友工作凝聚力,启动校友会创建工作,举办校友返校日、“校友讲坛”系列活动。制定庆祝建校60周年筹备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