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7-13浏览次数:341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成文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二〇一二年三月

 
目  录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 1 -
(一)主要成就 - 1 -
1.师资队伍质量迅速提升 - 1 -
2.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 - 1 -
3.科研工作跨越发展 - 2 -
4.学科建设喜获突破 - 3 -
5.国际合作快速拓展 - 3 -
6.校园面貌明显美化 - 3 -
(二)主要问题 - 4 -
1.领军人才缺乏 - 4 -
2.高层次成果较少 - 4 -
3.博士点建设滞后 - 4 -
(三)发展环境 - 4 -
1.气象事业出现新的需求 - 4 -
2.气候变化引起全球关注 - 4 -
3.江苏高教面临良好环境 - 5 -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 - 5 -
(一)人才培养目标 - 5 -
(二)科技工作目标 - 6 -
(三)师资队伍目标 - 6 -
(四)学科建设目标 - 6 -
(五)学生工作目标 - 7 -
(六)国际合作目标 - 7 -
(七)党建工作目标 - 7 -
(八)校园建设目标 - 8 -
三、“十二五”时期重点任务 - 8 -
(一)“国际化”拓展工程 - 8 -
(二)大气学科生态圈工程 - 9 -
(三)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 9 -
(四)气象产业建设工程 - 9 -
四、保障跨越发展主要措施 - 10 -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 10 -
(二)进一步改革创新 - 10 -
(三)进一步精细管理 - 11 -
(四)进一步加强党建 - 11 -
(五)进一步深化拓展局省共建工作 - 11 -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现特编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阐明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工作重点,以便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科学、快速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理念,面向中国气象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明显成绩,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一)主要成就
1.师资队伍质量迅速提升
——年轻教师全部“博士化”。“十一五”期间,学校教职工总量由1012人增至近1800人,专任教师人数由650人增至1266人,其中教师博士(生)化率从12%提高至61.9%,35岁以下教师全部“博士化”,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的比例进入江苏高校前列。
——高层次优秀人才明显增加。“十一五”期间,四次海外人才招聘,引进51名(包括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东京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毕业的博士)高层次优秀人才,明显优化了师资结构。获批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首批“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
2.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
——全面修订2009版教学计划。秉承模块化、分类分流、体现气象特色原则,新版教学计划根据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四种类型,分类分层搭建了模块化专业培养平台,所有专业开设《大气科学概论》必修课程,各学院结合自身情况设置3门限选气象特色课程,各专业选修气象特色课程至少达到5门。按照“精英、技能、国际”人才培养的三个导向,实施分类分流培养。
——组建“长望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于2010年组建“长望学院”,围绕学校气象特色,致力于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气象人才。
——大力推进教学综合改革。“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8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高质量就业率明显提升,到2010年上升到94.96%,位居江苏高校前列,考研率从2005年的14.78%上升到21.59%。自2007年以来,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52篇,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10项,学科竞赛奖项797项;申请专利数59项,已获授权4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0余项。目前学校拥有各类学生创业团队10余个,创业实体公司4个,获得各类创业大赛奖10余项。
3.科研工作跨越发展
——科技经费连年翻番。“十一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2194项(主持2101项,参与93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34项(包括重点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合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科研到帐经费从2005年的421万元增长到2010年1.02亿元,增长23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2005年的3项增长到2010年的50项,增长16倍;科技经费从2005年1300多万元增长到2010年2.12亿元,增长15倍。
——高水平成果有所增加。“十一五”期间,获各级政府部门科研奖励17项,比“十五”增长1.83倍。我校作为第一单位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692篇,其中,2010年1523篇,比2005年增长2.13倍;2010年被sci收录论文86篇,比2005年增长8.56倍;被scie收录论文37篇,比2005年增长3.11倍;2010年cssci发表论文80篇,比2005年增长4倍。2010年申请专利258件,获授权专利71件。
——基地和团队建设有所拓展。拥有省部级科研机构9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理工科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
——高水平学术交流比较活跃。主办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44场;2000余人次参加会议;举办summer school(暑期培训班)共8期,培训学员3000人次,举办学术报告近500场次。
4.学科建设喜获突破
——优势学科。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3个学科(群)获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学位授权点。第十一批学位授权点申报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个增至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个增至44个。
——专业学位。成功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
5.国际合作快速拓展
——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三十多所优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创办巴哈马学院“孔子课堂”,成为江苏省第四所在海外开办了孔子学院(课堂)的高校。
——留学生培养。2010年留学生295人,进入江苏高校前列;获得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留学生资格。
——国际培训。2010年成功举办17期国际培训班和5期双边培训班,为亚太地区、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400余人次各类高级气象人员,为促进世界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校园面貌明显美化
——基本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完成了气象楼、培训楼、体育馆、见山园、学科楼、图书中心等一大批新建校舍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同时完成了中苑22—26幢学生公寓、电子楼、校史馆、中苑大礼堂、外教楼、一卡通管理中心等校舍的改造任务,改造总建筑面积28500平方米,各项教学、科研、实验、体育锻炼和生活设施等齐全的校园初步建成。
——交通便利。学校大门口设置了交通信号灯和公交车站,扩建了地下通道,修缮了校区道路,改善了学校交通车运行,开通了校内循环交通车,校园交通十分便利。
——校园美化。“十一五”期间,加强了校园绿化和景观建设,由绿化、美化向文化过渡的环境建设理念进一步凸显。新建西校区水系景观带、涂长望广场等一批自然与人文景观;“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环境建设和改造投资1300余万元。
(二)主要问题
1.领军人才缺乏
高层次人才队伍及其创新团队与学科需求差距巨大,标志性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不多,院士、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亟需突破。
2.高层次成果较少
学术论文发表的级别和影响因子不够高,以sci(scie)论文、cssci论文为代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少,论文引用率较低;具有国内外领先和标志性的成果较少,获国家级科研奖励需要有新的突破。
3.博士点建设滞后
博士点单一,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仅1个,在省内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数量高校中排名滞后,有待跨越式的发展。
(三)发展环境 
1.气象事业出现新的需求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等各行业和部门。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暴风雪天气监测和预报、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构建整体实力雄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的战略构想,明确了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任务。气象环境的变化和气象事业的发展需求对我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校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将大有作为。
2.气候变化引起全球关注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趋增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人民安全福祉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未来5年,国际社会普遍将更加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世界气象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更加重视多灾种早期预警和综合减灾,更加重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国际合作,将对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江苏高教面临良好环境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江苏省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 2015 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 2020 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中,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到2020年,全省有一到两所高校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建成10所左右的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为此,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这些举措的落实将使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新的更大更好的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理念,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强化特色优势,加大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的力度,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建设“一流特色重点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人才培养目标
1.适度扩大规模。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发展至60个左右,普通本科生招生规模3500-4000人/年,本科在校生数15000-16000人。
2.切实提高质量。大幅提高学生继续深造率(考研35%),提升学生国际交流率(考托5%),大力加强技能培养(考证30%)。实现国家级质量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的突破。
3.省级重点专业。10个专业国际化试点,对接国外著名大学教学计划和培养方式,建成10个以上省级重点专业。
4.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增开辅修专业,增加双学位学生比例。提高学生转专业机率,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跨专业选课、跨年级选课范围,构建师生互动可持续的质量保障体系。
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推行导师制,“长望试验班”每名学生配备海内外导师,实施3+x的弹性培养体系。
(二)科技工作目标
1、高等级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主持2-3项国家级重大项目(973、863、科技支撑),2015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稳定在80-10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每年稳定在5项以上。
2、科研经费。2015年,科技经费超过3亿元。
3、高层次获奖。获国家级奖项2项以上,省部级奖励30项以上。
4、高水平论文。2015年起,sci论文超过500篇/年,论文他引率超过500次/年;cssci发表论文超过300篇/年,论文他引率超过300次/年。
5、专利申请与授权。2015年起,专利申请数超过500件/年,授权专利数超过200件/年。
6、基地与团队。力争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设10个以上省部级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基地)。建设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
(三)师资队伍目标
1、师资规模。2015年,专任教师总数超过1300人左右,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超过70%。
2、人才引进。引进领军人才及学科带头人20人,按学科方向和团队引进优秀博士及以上人员200-300人。
3、师资国际化。10个专业实现双语教学,每年派10%左右教师到国外进修培训,实现教师队伍“国际化率”40%以上。
4、人才工程。实现院士、杰出青年基金、长江特聘教授等高级人才突破;新增“千人计划”2-3人,江苏省“双创人才”5-7人,江苏省特聘教授5-7人。
5、跨国合作团队。培育5个以上学科方向鲜明的国际合作创新团队。
(四)学科建设目标
1、学位授权点。新增4个以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重点学科。建成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4个以上。
3、专业学位。新增一批专业硕士学位点,拓展一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4、研究生培养。2015年,在校研究生规模5000人左右,其中博士研究生500人左右,留学研究生100人以上,努力提高留学研究生比例。
5、研究生培养质量。力争实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突破。
(五)学生工作目标
1、学生工作队伍。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及其工作交流,完善辅导员培养、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党员等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根据学分制的特点,推进建立本科学生导师队伍。
2、持续提高生源质量。积极探索招生宣传的思路、方法和形式创新,加快生源基地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持续提高生源质量。  
3、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总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十的行列,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层次。
4、资助工作。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效益评价机制,提高各类资助资金使用效益;争取设立一批有影响的校外奖助学金,扩大资助面。
(六)国际合作目标
1、深化校际合作。与国外大学共同建设英文教材、英文培养计划、英文课程大纲,并力争使学校各学院与国(境)外高校的相关学院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
2、高层次留学生教育。逐步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扩大港澳台学生的招生,积极发展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3、积极开展国际培训。加强与中国气象局、商务部、科技部、wmo的合作关系,开展更大规模的国际培训。
(七)党建工作目标
1、党内民主建设。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保障党员和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主体作用。
2、干部组织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干部竞聘上岗和轮岗交流的力度,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能力。
3、宣传引导工作。宣传报道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重要事件有评论,信息传播不走样,丰富校园文化,优化外部形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4、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以拒腐防变教育机制、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源头治理预防机制、纠风治乱长效机制、从严治腐惩戒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惩防体系。
(八)校园建设目标
1、安居工程。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美化校园环境,完善校区环保设施,高质量完成老校区改造工程。
2、网络图书服务。构建层次分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提供个性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强化网络管理,建成管理有序、安全可靠的网络管理体系,完成校园一卡通二期工程建设,提高决策支撑能力。
3、节约型校园。规划、整合办公用房、实验用房、科研用房,提高房产使用效率;完成水电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实施“计划用电、包干使用,超支自理”的水电管理新体制。
4、平安校园。完善校园安全维稳防控网络,做好安全队伍建设、技术防范、交通管理、食品安全相关工作,提高综合治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水平。 
    5、校办产业。理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确立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责任主体,建立起科学规范、合同约束的新型科技产业体制,确保学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十二五”时期重点任务
(一)“国际化”拓展工程
1、师资队伍国际化
全方位引智,打造跨国合作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吸引50名左右教授成为非全时兼职教授。推进优秀博士(后)基金与优秀团队建设计划,加大推行“三双制”(即双院长制、双系主任制和双导师制),40%教师具有国外进修经历。
2、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
通过机制创新,培养国际化拔尖人才。“长望实验班”,50%以上学生到国外名校攻读研究生,“长望强化班”(英文班)30%以上学生出国深造。力争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气象拔尖人才。
3、海外培养基地
积极发展教师海外培训基地、留学生海外学习基地,开拓师生国际化新的路径。
 4、 国际人才培训
扩大国际培训领域和范围,wmo培训中心开展50期1000人以上学员参加培训;加强wmo培训重点实验室、wmo培训基地建设。
(二)大气学科生态圈工程
1、大气学科主体圈(方向定位)
积极发展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学科等。
2、紧密相融生态圈(学科定位)
重点发展环境学科、地理学科、生态学科、信息学科等。
3、重要支撑生态群(学科定位)
重点发展仪器科学、控制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
4、拓展延伸生态群(1个以上博士点)
 重点发展数学、物理学、人文艺术学科等。
(三)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1、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学科全国排名前列,跨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2、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科排名居全国前1/3强,达到江苏先进水平。
3、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
建成产学研合作企业10-15个,实现经济效益5000-6000万。
(四)气象产业建设工程
1、气象传感网研发平台
重点建设研发平台、转化平台和综合中试实验平台。
2、气象装备校企联盟基地
以卫星通讯研究院、防雷技术研究院、气象软件集成研究院、气象电子仪器研究院等校企联盟为载体,建设拓展性的高水平研发平台。
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园
科技园建设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增强服务行业和地方的能力。
四、保障跨越发展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营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的浓厚氛围,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全力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思想障碍,用新思维、新理论、新视角发现和剖析问题,搜寻学校发展的新思路,使全校上下共同树立“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意识和理念,共同研究跨越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以思想解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进一步改革创新
1、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行目标管理,建立权责明晰的高效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引进社会优质资源,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设平安校园。开展学校、学部、学院三级学术委员会的学术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的探索工作,重点在学部这个层面试点如何保障学术权力中心地位的运行机制。
2、保障机制创新。深化内部财务制度改革,挖掘潜力,增收节支,加强资金管理,科学整合资源,合理支配学校办学经费。积极争取国家、省、气象局财力支持,积极主动地利用金融部门支持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努力取得银行贷款及企业投资,通过校董事会、科研服务、联合办学、校友捐助等渠道,多方筹措资金。
3、民主管理机制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探索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校务和院务公开。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教授参与学术事务的有效途径。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对关系学校发展及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决策、监督;坚持依法自主办学,规范管理行为,形成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精细管理
1、实行全员岗位聘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定编、定岗、定责和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
2、全面推进目标管理。实施任期目标责任制,签署任期目标责任书,实行干部考核奖惩标准,组建目标管理信息库,实施过程管理的引导、服务与监控。
3、建立和完善业绩薪酬体系。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奖惩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强化激励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岗位职责、能力和业绩的薪酬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党建
1、完善党员干部培训制度。继续完善和推进党员干部的理论培训制度,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理论修养。
2、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广大师生、加强基层组织”为目标的创先争优活动。
3、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学校各项事业中来,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4、加强统战工作和离退休工作。坚持实践性、前瞻性、创新性、实效性和协调性原则,全面研究新阶段统战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进一步做好校统战工作和离退休工作的新思路。
5、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
(五)进一步深化拓展局省共建工作
继续深化落实局省共建协议,大力推进“三方共建”,争取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共同支持,建设“共建平台”(包括学科平台、教学平台、实验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平台)。积极寻求中国气象局对我校成立气象云计算中心的支持,推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装备科技园建设。